理想人居·人生价值 | 刘滨谊解析霞客之行

徐霞客所追寻的桃花源正是以风景观为代表的现代人的理想,中国人居环境的价值观和目标,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变,从古代的风景,到现在的美丽中国是一脉相承的。——刘滨谊(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亲爱的同行、同仁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同济大学,专业是做规划的,经过了60多年的积累,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形成了景观、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结合的特色,进一步发展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雄厚实力,经过差不多40年来的研究,使我的科研经历在这方面有所积累。回想这两个方面的结果都与徐霞客是有不解之缘,当然,我今天的发言,是想咱们能不能把徐霞客的精神进一步放大,进一步扩展。

 

当年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主要还是考察记录,但是这些对于我们规划者来说是不够的,我们要让美丽的中国更加的美丽,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话题,回想一下,这个图大家都知道,这是徐霞客的行踪图,真的是一步一步的走出来的,这是需要靠时间、靠精力,靠情怀。把这个图跟我过去30多年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分布做了一个对比,我很有感慨,原来我们是在步徐霞客的后尘。

 

时间限制,我在此重点讲三点深刻的体会:第一就是徐霞客是咱们中国风景观第一传承人和实践者。中国的风景观是与人类居住、聚集、游历这些生存活动密不可分的,旅游是其典型的代表方式,而且中国人风景观最终实际上是研究天、地、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的平衡。而且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从古到今的观念,使得整个中国风景园林可溯源至5000年之前,出现三个历史阶段。最早的阶段是为了生活和生存,求得来年的农业生产,解决温饱;第二阶段求得国家的江山社稷的稳定安康;第三阶段进入山水游赏、求诗情画意、造园造景的境界。

 

按照这个观念我们说徐霞客所追寻的桃花源正是以风景观为代表的现代人的理想,中国人居环境的价值观和目标,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变,从古代的风景,到现在的美丽中国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些方面,在徐霞客的活动上恰恰是一个集中的体现,而且可以说是一个高潮,所以我这里面说徐霞客游记在我们规划师眼中就是最早人居环境的综合考察报告。当然,中国人的理想居住环境和价值观经过近现代几百年,走到今日,已经有所丢失,我希望在此重现复兴。大家都知道,杭州之所以成功是有千年的积淀,这里面就有我们的理想,理想就是好风景,好风土,好风水,好风情,这些观念其实在徐霞客的游记里面描述得太深刻了。

 

我们今天发扬他的精神,从我们规划设计的角度看,我们就应该强调这三风,打造好的风情。回顾一下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这是司空见惯的,传统的住宅和现代新的规划完全是两样,新的规划是冬冷夏热,传统就是冬暖夏凉。今天我们政府和老百姓都关心这三个问题,自然丧失、环境严重污染,这只是一个表象,只是物理环境,更深层的问题的是人居方式的畸形和优秀价值观念的改变,以及在我们的建设中,城市与乡村公共发展滞后,公共财富积累的滞后和贫瘠。

 

第二点寻找现代桃花源。其实在徐霞客的研究中,里面有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寻找美好的理想环境,那么我想说的就是,首先是徐霞客追求一生也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想,而且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就看能不能看到,像这个环境不好吗?不美吗?在新疆,看看那山,看看那水,是保护好的青山,保护好的绿水,居住环境很好,饮食环境好。再看看现状,我们讲规划、讲科学、讲数据,需要强调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居住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虽然房子看上去似乎有点简陋,但是自然环境很好,有山有水,所以这种环境吸引着我们。

 

我在上海之家的外地唯一添置的第二居所,一年有四个月对白雪皑皑的雪山,500米处还有一条小溪流过,我们追求人类的精神家园等等都蕴含其中了,这样的地方真的可以谈诗和远方了。春节就在这过的,拍一张风景照发到朋友圈,共享寻求现代桃花源之乐。现在人居环境最基本的价值是什么,在这里就不再细说,只跟大家说我们为此研究了20多年,在这个里面把目标价值细化,这个都落到我们的规划目标、规划行动当中,我们花了20多年,将中国人居环境分为5种类型,从上下五千年做了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形成了这本专著。

 

我们应该比徐霞客还要幸福,毕竟是四百年以后,我们分析他的背景,分析人类的活动、寻求、建设等等,最后综合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个就是深入人心的需求和价值观。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纵向对人居环境,通过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回顾,可以很清晰的发现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这样一个理论概念,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从建国以来到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过去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二阶段,在这个中间不足的和不尽人意的问题导致了我们今天很多的问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就要按照轻重缓急来做。

 

最后一点谈一下规划,也是一个小结,也向大家展示一下最前沿的思路,从古到今始终贯穿着。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规划先行,不要认为规划学科在古代没有,其实古人有规划,规划就是把未来远期才要做的事情提前到现在考虑,如果说设计师是活在明天的艺术家,那么规划师则是活在后天的思想家、理论家、和预言家。对于人居环境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和空间是规划依据,生命就是我规划的一切,风景园林的规划其一切都是围绕着生命,都是有生命的,尤其从风景园林这个学科的角度,他所面对的从物理的到精神的,从物质的到主观的都是有生命的,“青山绿水“正是这一观念深入浅出的表达。在我30年前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做的就是风景景观资源的识别和青山绿水的保护。我在新疆实践了20年,从北疆的喀纳斯湖、那拉提草原到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再到今天在做的帕米尔高原,前提工作都是祖国青山绿水的甄别保护。

 

总体来说发展到今天,现代人居环境、风景园林、旅游规划的设计领域已经成体系了,但是核心发展到今天就成这样一个方向,我们说是三圆九点,我们现在做任何一个旅游规划,任何一个从事人居环境的规划都是这样,下面我总结了一下:第一就是以旅游来推动的现代宜居环境的发展,前面提到的桃花源就是我在新疆做了一年多的一个绿色康养规划项目,我发现那个地方非常好,慢慢地我喜欢上那个地方,就在那里设了第二居所。这一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我们不能单纯的以面向旅游者来考虑旅游发展,我们首要的是通过旅游让当地民众富裕起来,让一方的人居环境美丽起来。

 

在新疆伊犁州伊宁市的跨伊犁河发展的规划建设中,我们就发挥了风景园林生态保护和旅游推动城市发展的概念,把沿河两岸控制出来,在二十四千米长的河道城市段,控制出了四千米宽的水绿滩,建成的防洪堤之内有接近两千米的宽度,防洪堤之外控制出一千米到六百米的绿地河滩,为伊宁市第三个千年的发展留出了较为充足的“绿水青山”。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建设必须以产业整合为抓手,以推动城乡发展为第一目标,从建筑、规划、道路上入手还不够,仅从风貌、外形入手更不行,必须转向解决他的根本问题,即产业转型整合、经济社会协同等。以我们为海南省东方市提出的建设公园城市项目为例,如何把东方市建成一个公园城市,从以上观念出发,我们提出了四个层面的规划建议: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启动项目,核心是以青山绿水为本底,以水网带动,环境水系治理、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绿色康养产业、旅游业等。

 

风景园林与旅游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动力,这也是一种情怀。用今天时髦的话题就是诗和远方,我们现在正在做可克达拉,我们做它的规划,在这个当中我们把文化、旅游这些东西综合进去,借这样一方宝地建设中华儿女两千年来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纪念地,记录艰辛的历程,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等,当然也有“草原之夜”那首歌中描写的美好的爱情。

 

帕米尔高原的乡村振兴项目也是正在不断激励着我的团队的重要项目,去年511号这个地方地震,最后我们被邀请灾后重建。在这个项目当中我的体会跟前面俞老师的体会很像,不是我给人家做什么,而是我接受了很多能量,在这里领悟,体会到的天、地、人这种感觉,一时半会讲不清楚,最突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这里的人平均年龄在58岁左右,但是当地人脸上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笑容,这是感受最强烈的,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下人们如何创造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是石头城,唐僧在这里讲过学,这是当地民族的文化,他们是向往阳光,热爱阳光,崇尚红色的民族,这是一个艺术家历经18年的追求而作的作品。艺术家都能让这个民族的精神感染我们所有人,我们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设计如何借助我们发现的习俗文化和生活相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很重要的课题。

 

规划师既要活在后天,更要融入环境,用身和心一步一步的丈量、感受、体验,用科学和激情编织出充满生命力的创意方案,规划师要向徐霞客学习,谢谢大家!

 

首页    徐霞客大会    理想人居·人生价值 | 刘滨谊解析霞客之行